福建职业教育闯新路谋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5-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化供给侧改革 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开放性强,距离就业近,非常具有体制机制的创新空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福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办学活力焕发 福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亮点频现

    福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职业教育发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政府统筹推进力度空前。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省级统筹。福建省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建立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建立了由省领导任召集人,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省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二是办学体制机制更加开放。

    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实现破冰,在工商注册成立龙岩市医药卫生等3家职教集团。莆田市珠宝玉石行业协会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联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遴选99个省级试点,其中5个入选国家试点行列;在全国率先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师资建设机制灵活高效。

    兼职教师实现了政府“买单”,允许职业院校将不超过总编制的30%用于自主聘请兼职教师,由同级财政按编制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核定补助经费。教师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允许中职学校教师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允许高校教师评聘正高级实验师,允许实习指导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四是闽台交流与合作特色鲜明。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在大陆率先颁布《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闽台高校“3+1”“4+0”“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年选派500名学生赴台学习,接收1500多名台生来闽就读;共建4个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2015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福建高校引进台湾全职教师132名,实现福建高职院校部分院系委托台湾学校管理,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从供给侧发力 加快发展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总书记来闽视察期间,殷切希望我们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此,党中央、国家从战略全局考虑,出台了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确定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区建设试点,把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建设新福建需要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作支撑,需要保持较快且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新福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担负着把“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的时代重任。

    新形势下,福建必须抓住新机遇,补短板、奋起直追,集中财力、精力,做专、做特、做优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新福建建设。

    一是围绕产业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职业教育极鲜明的特征是服务产业发展,必须围绕产业需求办学。一方面,建设“亲产业”职业院校。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打造“亲产业”专业结构。围绕产业调专业,主动适应福建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专业群,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突出办学特色,行业性职业院校重点办好本行业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要达到60%以上;区域性职业院校重点办好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要提高招收本地生源的比例,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校企“二元”主导协同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发挥好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打通招生招工“双通道”,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逐步实现全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全覆盖。深化“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采取单独招生方式,招收企业在职员工,建立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等“七二元”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企业技术工人学历提升通道,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化培养体系,推进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普职融通,开展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学分互认、相互转学试点;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畅通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

    四是多元投入激发办学活力。

    福建有民办高职院校23所,每百万人口民办高校数居全国首位。用好民办教育这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对探索建立多元办学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试点,推动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加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建立民办院校分类管理基础上的财政、金融、土地、人事等方面差异化扶持政策,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助学等制度;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发放从教津贴;允许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专任教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黄红武)

    强化政府统筹 打造职教品牌

    晋江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现有年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6个,“国字号”企业品牌130项,上市公司44家。近年来,晋江市政府部门大力引导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等“五个创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智能化改造,企业用工结构明显优化;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职业院校发展,形成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特色突出的办学格局。

    一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加强经费倾斜,2015年职教经费投入达到2.5亿元,并专项投入1500万元支持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聘请校外“能工巧匠”。加强政策支持,2008年,在全省率先成立职教中心办学领导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先后出台支持职教发展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等重点改革,推动职教创新发展。加强基础建设,近3年投入4亿元用于学校扩容和实训设备购置,新增职教用地120亩。现拥有1所国家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

    二是创新模式,产教融合。

    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开展企业专业技术工种供需调查,针对各行业需求,校际差异化设置专业,32个中高职专业涵盖全市各个制造业行业,拥有国家级别重点专业1个、省级6个、泉州市级12个。特别是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新产业发展,顺势开办新专业,积极服务智能制造、“数控一代”工程及莲花汽车、集成电路等大项目建设。推行现代学徒制,专门出台实施细则,安排专项资金,在2个中职专业开展试点,15名专业师傅带了100名学徒,加快培育“工匠型”人才,带动一批企业培育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开展产学研合作。引企入校,建设“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实体性职教集团,今年底将建成智能装备、纺织服装和汽车维修等5个职教集团。

    三是引育结合,优化师资。

    引人才,启动实施教育人才引育计划,拿出1500万元专项用于引进高水平教育人才,并将职教人才纳入其中,加大安家补贴、家属就业等政策倾斜。既从外面引,也从本地企业引,建立企业技术骨干名录,聘用企业技术人才兼任实训指导老师。育名师,出台名师工作室补助办法,每个工作室每年补助5万元,建立考核机制,要求名师带团队、出成果,带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蹲点学。一个是到企业蹲点,鼓励职校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测试,在生产中检验教学;另一个是到高端平台蹲点,组织骨干教师到台湾职校交流,并在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高校开办培训班。

    四是宣传引导,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职教、关注职教发展,引导家庭帮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重点是打通两个通道:一是升学通道。实行职校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宣传,开展职校“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有序组织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同时,对升入本地两所高职院校的,第一年免学费。二是就业通道。专门针对职校组织就业招聘推介会,每年有500多家企业进校招聘。同时,开展职校承办技能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成立职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就业率在98%以上,为社会输送2.65万名新型产业工人。

    (晋江市教育部门)

    突出企业主体 创新“二元”育人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珠宝玉石的需求不断增加,成为一个朝阳行业。行业在发展,企业在发展,但是人才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区域内相关企业,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了上塘珠宝玉石学院,以企业为主,采取现代学徒制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是以企业为主招生。采取大师“现身说法”,企业的工艺美术大师深入学校,告诉学生、家长,学手艺可以不念书,但结果不一样:不念书,到底只是个手艺人;念书,却可以成长为大师,实现人生出彩。以招工做招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在校学生从起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近500人。

    二是以企业为主设置课程。根据珠宝玉石人才成长过程规律,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具体方案,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3个级别、“通识模块、工艺美术模块、专业主干模块、雕刻技术模块、创意设计模块”5个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和创意课程比例,形成创意核心、实践主体的课程特色。

    三是以企业为主培养。以前珠宝玉石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学徒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足,发展潜力受限”的“天花板”现象。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除了学院专业教师外,还安排了24名行业大师和能工巧匠分工带徒;全过程实行“工学交融”培养,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领会实践。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程与工艺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学业与立业合一,很好地解决了人才成长“天花板”的问题。

上一篇:更正     下一篇:在创业中磨砺青春